close
丁文玲  ( 20061126 中國時報開卷 )

  一樁悲劇,牽繫許多不相識的人,讓他們捲起袖子,奮戰校園惡劣的性別環境!

  女書文化公司12月將出版新書《擁抱玫瑰少年》,記錄發生於屏東縣高樹國中的「葉永鋕事件」,此一事件可謂台灣教育史上沾滿血跡淚痕的一頁。時間倒轉至2000年4月20日上午,距離下課還有5分鐘,高樹國中3年2班學生葉永鋕舉手告訴老師想去尿尿。但他離開教室後,竟再也沒有回來。秀氣溫柔的葉永鋕後來被發現頭部重創,倒臥學校廁所,送醫急救仍不治死亡。這則原本由地方媒體披露的小新聞,觸動了社運人士的敏銳嗅覺,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隨即點燃一把革命之火。

  葉永鋕為何趕在下課鐘響前獨自去上廁所?他究竟是怎麼死的?學校裡還有多少像葉永鋕一樣氣質陰柔的孩子,必須默默忍受同儕的嘲笑與霸凌?6年來,教育、人權、性別、法律團體和義工紛紛投身尋找問題的解答,尤其是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更積極走進校園,舉行上百場讀書會、座談、演講、影片放映…等活動,宣導尊重多元性別氣質。另一方面,也協助葉永鋕的母親提起訴訟,請求校方給予合理交代。今年9月,本案3位被告,包括該校前任校長、前總務主任、前庶務組長被法院判決過失致死,定讞不得上訴。此案纏訟多年,總算以勝訴落幕,迫使教育官僚正視性別教育的漏洞。

  葉案勝訴了,葉永鋕的媽媽感傷地說:「我沒有贏,因為我的孩子不會回來!」但葉媽媽更明瞭自己孩子的慘痛遭遇,足可轉化成積極的能量,使之不再出現第二個葉永鋕。於是,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蘇芊玲邀集受害人家屬、參與運動者,一起來書寫心路歷程、設計教案、開列書單,《擁抱玫瑰少年》一書便成為一本活生生的性別教育教材。

  蘇芊玲是6年前首位遠赴屏東瞭解真相的學者,多年來,不論多忙,她一定抽空陪葉媽媽出庭應訊。另一個最早提議成立調查小組的是台大城鄉所教授畢恆達,他也參與了《擁抱玫瑰少年》的寫作。近年來畢恆達不停地呼籲:校園裡應該重視學生們的多樣性,尤其是性別氣質。畢恆達回憶,他從小也是人稱「娘娘腔」的男生,因為功課好,同學們不敢明目張膽欺負他,但他也面臨葉永鋕一樣的困境,不願在下課人多的時候上廁所,因為害怕同學在陰暗的廁所裡合起來揍他。

  6年來,改變最大的是葉媽媽,她從一度自認倒楣認栽的純樸鄉下女性,變成雄辯滔滔的堅強母親,她曾經問協會的人:「怎麼會有那麼多陌生人幫我?」她也常寄自己種的水果、菸葉給和她一起奮鬥的戰友們,讓協會人員感動不已。

  葉永鋕喜歡唱歌,在學校時是合唱團團員,歌聲嘹亮高拔,當時擔任合唱團老師的達努巴克,迄今想起葉永鋕仍不免哽咽。達努巴克的印象裡,葉永鋕非常貼心,曾經撿拾一袋桃花心木種子送給他,笑吟吟的模樣讓人難忘。事件發生時,達努巴克正在軍隊服役,獲知消息後他十分自責,發了瘋似地讀遍相關書籍,還發奮考進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退伍後達努巴克回到高樹教書,在校內舉辦教育劇場、電影欣賞…等課程,教導孩子接納種種性別氣質。葉媽媽常勸他不要再管這件事了,「萬一在學校被排擠或丟了工作怎麼辦?」但他的努力沒有白費,高樹已將葉永鋕事件列入校史,視為該校性別教育改革的轉捩點。

  蘇芊玲說,性別多元教育課程發展順利,「永鋕之死無疑是重要關鍵」,但社會運動者多麼希望悲劇發生前,就能用其他方法防止遺憾。

  《擁抱玫瑰少年》除了紀錄葉永鋕事件,也收錄許多來自各地校園的類似故事,這些故事泰半是6年來巡迴學校演講辦活動得到的迴響。為葉永鋕事件一起奮戰過的朋友們相信,「《擁抱玫瑰少年》只是一連串性別教育改革的開端,而非結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