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方週末 記者 甄曉菲2007-01-11
http://aibai.com.cn/info/open.php?id=15971

  世界上第一部限制電影內容的行業規範守則《海斯法典》誕生在1934年的好萊塢。濃厚的清教徒傳統使得這本規範守則以捍衛銀幕純潔為己任,於是除了三秒鐘以上的接吻鏡頭嚴禁出現外,同性戀的性變態與誘姦、強姦、墮胎、賣淫等鏡頭和內容也在審查中被堅決肅清。

  於是,那個時候的好萊塢電影語言替代行動,或者用隱晦的行動,比如接吻處理成剪影,男女倒在床上立刻用柔光虛化到只留輪廓。同性戀情節的處理變得更加表面化,有的乾脆把同性戀表現為娘娘腔、女性化、滑稽、異裝、吸毒者甚至殺人狂等形象。1935年的《西爾維亞·斯卡麗特》中,凱瑟琳·赫本穿男裝、講粗話,然後讓加利·格蘭特扮演的男主角一語點破:「你身上有某種東西讓我一看見你就有同性戀的感覺。」


  好萊塢捍衛銀幕純潔

  「如果沒有同性戀者,就不會有今天的好萊塢。」這句話出自一個著名異性戀者——好萊塢「玉婆」伊麗莎白·泰勒。

  上個世紀的好萊塢,無論導演還是演員中都不乏同性戀者的身影,一大批同志電影人如喬治·庫克、詹姆斯·威爾、埃蒙德·古德溫等人也開始了自己豐富多彩的創作高峰。其中以默片時代的「電影皇帝」魯道夫·瓦倫蒂諾在銀幕上妖嬈、艷麗甚至有些邪惡的男性形象所帶來的衝擊最大。

  這位意大利隨軍獸醫的兒子只演過6部電影,31歲死於盛年。時下流行的「中性美」倒退大半個世紀放在魯道夫身上毫不誇張,他的第一位妻子在自己的新婚之夜和另外一個女人私奔,他跟另外一些同性戀運動領袖保持密切往來,所以傳媒窮追猛打問他究竟是同性戀、異性戀還是性無能。《芝加哥論壇報》更直斥他嚴重雌化了美國男性。

  瓦倫蒂諾的死引起了一些宗教人士和守舊派的不安,他們認識到電影必須開始從娛樂賺錢的工具轉為價值觀念的承擔者和教化者。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共和黨領袖威廉·海斯辭去了郵政部長的職位,負責組織了「美國製片人與發行人協會」(MPPA),於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海斯法典》誕生了。

  1955年9月30日,年僅24歲的美國文化偶像詹姆斯·迪恩因車禍死亡。繼魯道夫·瓦倫蒂諾之後,好萊塢又失去了一位大眾情人。他的「遺腹子」———《無因的反叛》在他死後一個月公映。

  和其偶像馬龍·白蘭度一樣,詹姆斯·迪恩的性取向一直為人所懷疑,在1950年代,好萊塢電影中可以出現同性戀者,但是通常這樣的同性戀者都沒有什麼好下場,《無因的反叛》中暗戀詹姆斯·迪恩的人最後被警察以正義的名義擊斃。他的扮演者薩爾·米涅奧在真實生活中就是一位同志,37歲那年他被路人在街邊槍殺,留下一句:「不!請救救我!」

  1950年代末,美國電影審查委員會取消了有關同性戀內容的禁令。在美國性學家阿爾弗雷德·金賽出版了《人類性行為》10年以後,「同性戀」這個隱秘話題總算在好萊塢視野中立住腳。


  破票房紀錄的「科教片」

  在好萊塢之外,同性戀電影的生存環境同樣有諸多限制。

  作為瑞典古典學院派代表的同性戀導演莫裡斯·斯蒂勒在1916年拍攝了一部名為《翼》的影片,改編自同性戀作家赫曼·邦的小說《邁克爾》,說的是藝術家愛上了男模特並收養了他的故事。

  該劇的主要創作人員從導演、編劇、場景設計直至演員,都是清一色的同志。

  斯蒂勒含蓄處理《翼》一片中的同性戀情感,更多描繪一種類似於師生或者父子之間的愛情,但是每當模特脫下衣服的時候,觀眾都會看到一個俊美的男性裸體,這也是同性戀電影最直觀的一個種類。包括後來意大利導演盧奇諾·維斯康蒂拍攝的《魂斷威尼斯》,都採用藝術化的手段來謳歌男性眼中男體之美。

  8年後,丹麥導演卡爾·德萊葉根據赫曼·邦的小說重拍了這部電影,並取了原著的名字《邁克爾》,這也是片中男模特的真名。影片最後讓那個藝術家直接喊出:「我可以瞑目了。我已擁有過最完美的愛!」

  影片在英國公映名叫《心靈的慾望》,到了美國則乾脆叫《同性戀》(原文The Inverts,心理學上「性倒錯」之意)。但是這個最直白的名字根本無法通過審查,便更名為《第三性的故事》,並冠以「科學講座」的名目直到1926年才在紐約小範圍放映,供一些醫生和學者觀賞。「科學講座」和今天的「少兒不宜」一樣成了當時這部電影的一個賣點。

  同樣淪為「科教片」命運的還有德國第一部正面描寫同性戀的電影——誕生於1919年的無聲片《與眾不同》。這部電影上映一年,在柏林、維也納、慕尼黑一次又一次破票房紀錄,同時一次又一次被禁映。一年後終於被全面禁映,除了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場所,作為醫生和學醫的人才可以看到。到1930年代,幾乎所有的版本都被納粹銷毀,到了1979年,才有總共20分鐘片長的殘缺膠片在烏克蘭被發現。

  影片的編劇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是當時著名的性學家和同性戀權益領袖之一,他終生致力於普及性健康和爭取同志權益,並於1897年建立了「科學人道委員會」——世界上第一個同性戀爭取權利運動組織。

  從1930年起,赫希菲爾德開始周遊各國講學,並於1931年來過中國,在北平、南京、上海和廣州的大學作講座。在2006年成立國內第一個校園同性戀研究社團「彩虹社」的中山大學,當年就有1000多名學生聽過他的講演。

  1930年代初,蒙太奇理論的開拓者謝爾蓋·愛森斯坦在墨西哥拍片,由於與當地男孩的同性戀情暴露而被蘇聯政府召回,並被安排與女秘書匆匆結婚而加以掩飾。愛森斯坦的影片被幾經刪改,其數萬米膠片就此被斯大林政府封存。愛森斯坦1948年辭世,這些膠片直到1976年才由他的助手剪輯完成,取名《墨西哥萬歲》。


  地下路線韜光養晦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美國同志運動如火如荼,1969年誕生了描寫紐約42街男妓生活的電影《午夜牛郎》,這部影片試圖說明兩個男人之間也會存在「非肉體」真摯感情的影片,是迄今惟一一部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X級電影。

  1974年,香港邵氏影業公司拍出了同一題材的電影《面具》,秦漢扮演男主角——一個男妓。他在片中第一次喊出「同性戀」三個漢字,前面加上了形容詞——「魔鬼的」。邵氏公司早在1972年推出楚原導演的《愛奴》則是第一部講述女同性戀的華語電影,跟《面具》一樣,都被劃為三級片。

  作為一種題材,而非一種電影類型,同性戀在此時出現了兩條並行不悖的路線,你走陽關道,我過獨木橋,前者是遮遮掩掩的公開放映,以好萊塢為代表,而後者則韜光養晦,專走「地下」路線。

  1960年代出現在美國電影評論界中的「地下電影」對於同志的題材採取的是毫不妥協的處理風格,相比主流好萊塢電影,這種低成本小製作、不上院線的大量影片幾乎都由美國西海岸好萊塢一帶藝術家來做,如肯尼斯·安格爾、傑克·史密斯和安迪·沃霍爾等,他們本身就是同性戀者。

  1970年代的美國同志運動為同志電影的生存空間帶來顯著變化,它讓社會輿論變得更為多樣和寬容,也使得一些藝術基金和製片方開始留意剛剛甦醒的同志電影,轉而嘗試投資這個領域。1977年,第一屆舊金山國際同性戀電影節舉行,為美國同志電影這段跌宕起伏的歲月暫時作結。


  新酷兒運動自給自足

  越來越地上的「地下」同志電影,與越來越小眾的「主流」同志電影在經過20年的各自生長後,漸漸趨同,這種趨勢就是「酷兒」電影的出現。其名字來源於電影學者盧比·裡奇1992年9月發表在《視與聽》的文章《新酷兒電影》。

  「對於同性戀電影和錄像來說,1992年是一個分水嶺。」盧比·裡奇分析了各地電影節中湧現出的大量涉及同性戀題材的獨立電影,其中包括托德·海恩斯的《毒藥》、格斯·范·桑特的《我自己的愛達荷》、珍妮·利文斯通的《巴黎在燃燒》、格雷格·阿拉基的《生活盡頭》和湯姆·卡林的《天鵝》等,在這一批影片中,鏡頭已經從異性戀社會對同性戀環境的恐懼、牴觸或同情轉向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性混淆等(非異性戀)多樣性意識的生活環境和內心。

  1990年代的「新酷兒電影」運動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這些獨立電影並不拒絕商業利益的追求,這種對大眾的關照使得這些影片中主流與邊緣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酷兒」已經不再是類似「同性戀」這樣對性意識的強化的概念,而是一種對性意識的模糊和混淆。可以說「新酷兒電影」是直接把「非異性戀者」作為自己的觀眾,這樣的定位就使得它根本無須向觀眾去解釋「性取向」上的是非,而是始終抱著平常心去講述自己的觀點。

  1993年,一部由湯姆·漢克斯、丹澤爾·華盛頓和安東尼奧·班德拉斯主演的艾滋病電影《費城》在奧斯卡頒獎之夜獲得巨大成功,隨著這些演員一起走向頂峰的無疑就是同志電影。

  1998年的《春光乍洩》讓觀眾看到了一個亞洲的異性戀導演是如何去把握兩個同性戀者的感情世界的。中國大陸地區則出現了李玉的《今年夏天》、劉冰鑒的《男男女女》、崔子恩的《舊約》以及康峰的《誰見過野生動物的節日》等一大批直白、樸素的同志電影。這些影片大都為無法公映的小投資「地下電影」,其中最具酷兒精神的是崔子恩,他的「壞倫三部曲」《我如花似玉的兒子》、《少年花草黃》和《副歌》,包括他作編劇的《男男女女》中所有人物的性取向都是模糊的,而這種「模糊」和自在性才是「酷兒」電影的典型風格。

  「新酷兒電影」運動與早期地下電影和先鋒電影一脈相承,只是「新酷兒電影」更加注重影片的社會效應。美國導演格斯·范·桑特在1991年完成的《我自己的愛達荷》就被當作「新酷兒電影」拿來反覆研究。這部暗示同性戀是永遠都找不到家的電影被後人當作一個關於同性戀的寓言,而導演本人也在通過這個冷漠的故事對自己的性意識進行反思。2003年的《大象》雖然並非同志電影,但還是影射了同性戀、納粹的某種關聯,也為他拿到了當年戛納的金棕櫚大獎和最佳導演獎。

  「新酷兒電影」運動的高峰和轉型發生在1990年代末期,這個時候好萊塢幾乎同時湧現出了三部後來獲得巨大成功的「酷兒電影」:《男孩不哭》、《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和《天才瑞普利》,這些影片不但在各大電影節上獲得各種獎項,還贏得了非常不錯的票房成績。

  針對十年「新酷兒電影」的發展,2000年3月,盧比·裡奇在《視與聽》上再次撰文《酷兒和危機》,指出:經過10年發展,「新酷兒電影」在商業上已經能夠自給自足,甚至能產生良好的市場效果,而主流電影中越來越多的酷兒電影則使得情況變得更加微妙和複雜。發軔於獨立電影的「新酷兒電影」運動正逐步與主流融合而變得輪廓不清,酷兒電影與主流電影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這似乎使得這場運動本身正在悄無聲息地走向「消亡」。


  電影《瓦倫蒂諾》(1977年)劇照,瓦倫蒂諾的中性美折服的不僅是女性觀眾



資訊來源:南方週末
作者譯者:記者 甄曉菲
2007-01-11
愛白文化教育中(ACEC)/華文同性資料中心(ICCGL)
http://www.aibai.cn/
http://www.gaychinese.ne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 的頭像

    風聲雨生讀書聲

    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